花果知识 > 创业 >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导读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优质回答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离开村里时,他生活困难,多年回乡后,他身家百万。当他回家后发现小山...

今天花果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创业回乡投资成功案例,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优质回答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离开村里时,他生活困难,多年回乡后,他身家百万。当他回家后发现小山村依然贫困,于是他决定带领乡亲们致富。从他回乡创业如今,错草村从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变为人人都是“万元户”,让错草村176户脱贫的他,就是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魏树波。

1974年,魏树波出生在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为了走出大山,他一直非常努力学习,并以586分的好成绩考上大学。但当时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无奈,他只能放弃读书在家务农。虽然不能继续上学,但魏树波一直没有放弃到外面闯一番的梦想。为此,魏树波一直努力干活挣钱,1999年,眼光独到的魏树波赶上了大豆涨价,1000吨大豆让他收入150万元,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有了钱的魏树波更加努力奋斗,干起了物流生意,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4年时,魏树波回到离开多年的家乡,发现乡亲们生活依然困难,这给他很大触动,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家乡丰富的耕地及林下资源建设立体的致富基地,带动乡亲们致富。

魏树波的创业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刚发展退耕还林时,魏树波满心欢喜地将红松果林幼苗种到斜坡上,然后雇乡亲帮忙管护,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村民将他的红松果林当成放牛场,导致幼苗大面积毁坏。无奈,魏树波只能从市里搬回错草村,保护自己的红松果林。刚刚养殖生态鸡、生态猪时也遇到过各种困难,最难的时候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为了这份事业,魏树波一上山就是一两个月,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数九寒天,他都坚持走了过来。

2007年6月,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又开始招生了,觉得自己知识匮乏的魏树波立即报名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被吉林农大通化分校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录取,这不仅圆了他的大学梦,还将繁育大豆“临选一号”、玉米品种试验任务等先进技术带到他的基地,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错草村已经走上一条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式绿色经济道路,村子在魏树波的带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村民年平均增收6000元。

2010年,魏树波还组织乡亲建立临江市天湖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拥有1200亩红松果林、500亩五味子,云杉、紫杉、白桦、曲柳等各种苗木培育几百万株,等到种植的“摇钱树”开花结果,全村年平均收入可达300万元。魏树波说:“我就是大山的守护神,大山就是我们的聚宝盆”。

;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

优质回答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为此,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一

养鸽赚钱从上当开始

核心提示:放弃年薪三万的工作回乡养鸽子,遭遇挫折不气馁,利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把养鸽事业做大做强。

致富项目:肉鸽

养殖案例地点:平顶山舞钢市

致富人物:杨明军

适合人群:喜欢养殖业的人

所需场地:固定场地

2006年12月10号,在平顶山舞钢市武功乡的一个养鸽场里,20岁的杨明军正满面春风的和工人们一起卸货。虽然已是身家上千万的养鸽场的董事长,但他却依然习惯于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冬天在普通的养鸽户那里,一般两三对种鸽一个月只能出一只乳鸽,而在杨明军这里,凭借这套电脑孵化设备,一对种鸽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鸽。目前,杨明军已经拥有将近五万对的种鸽,年产乳鸽100万只左右。按一直乳鸽十五块钱来算,杨明军的养鸽场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杨明军决定开始养鸽子,当时鸽子的价格高,而且还不愁销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杨明军:没有听说鸽子有大批的传染病,好养、好管。

然而杨明军面临的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虽然自己平时比较爱看养殖类的报纸和杂志,但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无奈之下,他就开始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去请教养殖业有名的专家。

杨明军:他们对农村出去的人有一种同情心,感觉着有这种上进心,最后可以说被感动了。

他的朴实和上进心打动了专家们,专家教会了他很多知识,有的甚至还推荐他到一些养殖基地去参观、学习。有了一定经验之后,1997年年底,杨明军东拼西凑的2万多元钱,买了180对种鸽,开始在自家的几间石棉瓦棚里试养鸽子。

杨明军:经过选育后,留下了不到三十对鸽子。

原来是种鸽场老板欺骗了他。由于种鸽品种不纯,给接下来的乳鸽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他开始狠抓鸽子的良种培育工作,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展会,跟业内精英和专家交流,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剩下的三十对种鸽中,多次选育、优中选优、提纯复壮。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鸽终于进入了市场。

杨明军妻子:有了第一笔收入吧,一万元左右。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后,杨明军发现,乳鸽和鸽蛋的主要客户是一些较大的宾馆、酒店.,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杨明军:他们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个鹅掌上面放一个煮熟的鸽蛋。一百多元一道。.

于是他开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扬明军妻子:有一次往郑州发了两批货,就7000元,要了几次账,他总是推。最后他只给我1500块钱,还让我写保证以后不准再要。

长时间的打拼之后,杨明军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的几百只种鸽被偷了。

杨明军:因为价值十几万,全是精华部分,派了十多个人去寻找。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在离当地百十公里外的一个禽类市场上,看到有一批鸽子很像他家的。

杨明军:因为脚环在(鸽子)不到十天时戴上,终生去不下来。有场名、鸽舍号、它的系谱,还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在警察的帮助下,杨明军终于要回了这批种鸽。事后了解到,偷种鸽的人是附近去厂里参观学习的人,因为杨明军向他们介绍过这批种鸽最珍贵,他们当晚就把鸽子给偷走了。即使如此,杨明军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依然敞开大门。

杨明军:通过来学这个东西,有心人会提出很多问题,普通职工不提问题,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杨明军把养鸽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企业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今,杨明军的新鸽场占地60亩,引进了自动调控光照系统、微型探头显示、自动饮水、人工育肥等国际先进技术程序,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

武功乡副乡长刘俊绍:杨明军同志是一个青年养殖能手,是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杨明军取得今天的成就,在这中间他不但体会到了辛酸和失败,还总结出了很多独到的养鸽经验。

杨明军:第一是不断引种,每年都要引进新鸽种,看它的适应性,提纯抚壮、优中选优、双优结合,给它编上编号,把它的系谱信息都存留到上面,保证不会近亲繁殖。最优良的品种再杂交选育进行八次选育。

在引进设备方面,杨明军也尝到了甜头。

杨明军:这是自动饮水器,可以自动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术员:我们过来后,种鸽出现惊悸,这种应激现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这种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这样鸽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规律最恰当的调配自己的时间。

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杨明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农民那种自由散漫、自以为是等很多缺点都暴露出来了,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择优选用,留作为技术储备。他们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咱企业进步的过程。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二

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

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100家优势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评选活动优秀企业,拥有80台国内外先进的电脑智能孵化设备、年产20万吨全价配合饲料生产线和湘西北最大的家禽批发市场,公司的领头人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作“致富引路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刑卫民。

依靠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

1969年,邢卫民出生于石门县楚江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卫民排行第三。邢卫民的父亲很有经商头脑,经常从镇上的小食品厂买了饼干、蛋糕等副食品,走村串户地到乡下去卖。一天下来,可以纯赚20多元。由于家里还种了粮食、蔬菜,这在当时物价并不很贵的乡下,除了养家糊口外,还略有盈余。

这对年幼的邢卫民影响很大,他很小就在心中产生了“要赚钱,就经商”的想法。

邢卫民从石门县农校毕业后,便回到家里务农。他先后养过甲鱼、山鸡、生猪、黄鳝等,由于经营得法,总共赚了800多元。但是,怎样才能上规模、增效益呢1993年,刑卫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家上海公司出售从美国进口的“艾维因”肉鸡种苗的信息,他敏锐地意识到家禽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此,经过多方面考虑,邢卫民决定养殖肉鸡。

邢卫民尝到了甜头,意识到自己的路走对了。他购买了许多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订阅了10多种养殖杂志,先后3次到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最后,他决定通过自育鸡苗、科学养殖、积极销售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主攻市场不断壮大规模

1994年7月,邢卫民以低价买来两台他人已经废弃的恒温箱,经过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将它们改造成了半自动孵化机。接着,他从上海引进1000套父亲代种鸡,开始了自繁自养之路。养的鸡多了,在石门县城一下子销不完,他就跑到常德、慈利、张家界等地开辟新的市场。1997年,邢卫民已能年生产成鸡10万只,并积累了300万元资金。随即,他成立了宝峰禽业有限公司。2003年又与亚飞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成立现在的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固定资产2150万元。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只有狠抓产品销路,不断开拓市场,才能有大的发展。

为了集中精力主攻市场营销,1996年,邢卫民决定自己不再养鸡,而是成立养鸡联合体。联合体吸收对养鸡有兴趣的农户参加,由他们专门养殖成鸡。他对养殖户提供养鸡笼舍及鸡苗、饲料、药品等,并派出专人进行技术辅导。成鸡出笼时,邢卫民按照订单的约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全部回收。

邢卫民还帮助农民将闲置的工厂、学校、仓库改造成鸡舍,建立比较规范的消毒防疫体系。为了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力度,邢卫民不久做出了“协助防疫,协助选址”这两条承诺。农民不出资或只出很少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发展肉鸡养殖,并获得较高的效益。他们的养鸡积极性大为高涨。

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想方设法拓展市场和树立信誉,成了邢卫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跑广东、福建,赴河南、河北,进行广泛的联系。1998年3月,邢卫民在河北与一个姓秦的经理软磨硬缠了三天,秦经理终于被邢卫民的诚心感动了。但秦经理出于多种原因,不愿签订大额合同,只口头答应让邢卫民先给他发来50只鸡,以便探探河北的市场。邢卫民想,客户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能因为利小而不为,甚至也不能因为暂时无利就不为呀。他当即答应了秦经理。几天后,邢卫民就叫公司职工开专车将鸡从石门县送到了秦经理手中。果然,邢卫民的鸡由于品种纯、肉质好、价格适中,50只鸡一下子就销完了。由于数量太少,又是长途运输,邢卫民为此亏了本。秦经理却将邢卫民当作了生意场上最可靠的伙伴,他当即叫邢卫民马上发8000只鸡过来,并且一次性付清了全部货款。现在,秦经理每年可为邢卫民销售成鸡10多万只。

邢卫民与许多客户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时,客户先把款付了,约定1个月后要货。邢卫民总是如约履行,从不因自己已收了货款而故意卡人家;有时,客户由于流动资金紧张等原因,不能预付款,凭一个电话或传真,邢卫民也会与他成交业务。邢卫民说:“市场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有利可图,个人才能有钱赚,才能发展。”

邢卫民的鸡有50%左右销往了外省。在长途运输中,也有个别的鸡在夏天因酷暑而热死,或在冬天因严寒而冻死。邢卫民都是把损失留给自己,不是在与客户结账时少收对方的钱,就是在下次发货时如数补上。

“人无诚不立,企无诚不兴”,这是刑卫民从商多年的成功之道。在2004年“禽流感”爆发期间,家禽产品严重滞销,活鸡销售一度陷入绝境,但刑卫民坚持按合同办事,为养殖户销毁鸡苗、回收商品鸡等补偿损失达到了125万元,确保了养殖户的利益和公司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优质的服务,高度的诚信,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双赢。近年来,公司每年产值增长达到了30%,养殖户平均每年纯收入都达到了10000元,其中,最多的达到了10多万元。2005年,尽管受突发的全球性的禽流感影响,仍实现产值21560万元,销售收入18206万元,利润102万元,为养殖户增收1800万元。2011年公司实现生产总值92000万元,销售收入78304万元,利润490余万元,为养殖户增收8000余万元。至今,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注册资金5000万元,固定资产16715万元的大型农牧企业。2004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湖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公司生产的石门山地黄鸡、“双佳牌”鸡用全价配合饲料荣获金奖。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养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相互进入对方所在的地区进行销售。邢卫民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便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目前,他已选育出了小三黄鸡、黑羽乌鸡、丝毛乌鸡、青脚鸡、麻鸡等10多个品种。他还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设立了专职销售部,拥有高素质营销人员19人。有10多台运输车,每车可1次装运成鸡5000只左右。

借助远程教育带领乡邻同致富

“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奉献社会”是邢卫民和他的公司矢志不渝坚持的宗旨。在致富路上取得成功的邢卫民,富而思源,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周围的农民致富,如何把自己致富的技术传授给急于脱贫的农民。

刑卫民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正当他感到为难的时候,在石门县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犹如一场及时雨,给他带来了福音。为此,刑卫民和公司先后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并相应配置了3台电脑,1名投影机和120套桌椅以及其它相关设施,使教室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培训基地。为使学习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他一方面提出了按层次、分批次对员工和养殖农户进行培训,并针对网上“农村科技、学用典型和政策法规”等栏目实用性好、应用性强的特点,适时组织员工和养殖户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他要求技术员利用电脑和投影机的有效组合,开辟流动的科技课堂,把网上转录、下载的知识与技术,通过这种形式送给农户,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农户在小区或家里,就能接受到家禽养殖知识,防疫、诊病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农民每养1万只鸡,刑卫民要垫付各类资金6万元左右。2011年,邢卫民的养鸡联合体已有养殖户1600余户,全年共饲养鸡苗1800万羽、出栏成鸡1810万只,总产值9.2亿元。当地农民年总获利8000余万元,户均获利3.8万余元。有2000余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石门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邢卫民慷慨解囊,为灾民捐款30000元。少年傅少斌的父母常年生病,无力劳动,家中连治病的钱都没有,生活十分困难。1992年,傅少斌考上中专,面临失学的危险。邢卫民知道后,在当时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资助他读完中专。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他家的贫困,邢卫民垫付资金6000多元傅少斌的2个哥哥养鸡。4年后,傅少斌中专毕业时,他的父亲也靠养鸡赚来的钱治好了病。2002年,傅少斌家花10多万元建了楼,他的2个哥哥也成家立业了。村民贺华平,打工无门路,做生意无本钱。邢卫民知道后,没有收1分钱,不仅帮他租场地,免费给他提供鸡苗,还定期给他指导技术,帮他销售成鸡。2002年10月,贺华平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已拥有存款10多万元。

同时,刑卫民通过“希望工程”长期扶助贫困学生,每年捐助的金额都在10000元;通过“送温暖”活动,给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资助钱物,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除此之外,他还带动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和残疾人,使他们靠养殖不仅摆脱了生活困难,而且还走上了致富之路。40多岁的下岗职工胡带兵,2001年夫妻双双从县水泥一厂下岗,外出找工作很困难,儿子又考上了大学,当时面临着生活的重压和儿子失学的危险。在茫然不知所措时,是邢卫民帮他走上了养殖之路,从开始每批养1600只到现在的18000只,年收入从开始的几千元到现在达到近10万元,成了下岗职工创业致富的典范。

随着养鸡规模的迅速扩大,邢卫民又花100多万元建了1个饲料厂,可年产各种配合饲料5万吨。由于石门、慈利、张家界、桑植等地的零散玉米供给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邢卫民便与石门县农办等部门联系,计划在石门县比较贫困的四五个乡镇发展玉米种植面积2000公顷。公司与政府订协议,保价回收产品,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药品和肥料,以便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目前,公司拥有种类资金5000余万元,年产值9亿多元,年实现利税400多万元。公司在湖南张家界、石门及河南南阳等地建有5个父母代种鸡场,可年饲养父母代种鸡12万套,拥有孵化厂2个,年孵种蛋3600余万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代鸡苗1800万羽、成鸡1810多万只。

春华秋实,刑卫民的努力和汗水获得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1999年1月刑卫民被湖南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户”荣誉称号,2000年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评为党员联户带创活动标兵,同年3月又被湖南省人事厅、农业厅、科委评为省乡村优秀实用人才,记二等功;2003年4月被常德市委授予常德市劳动模范;2004年7月被评为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来到双佳农牧公司考察调研,称赞公司为解决“三农”难题、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三

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农村创业的创业事例

优质回答六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

在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笔者见到了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持。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循环、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六名年轻的天之娇子,顺着时代发展的巨轮,载着田园创业的梦想,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 农村退伍军人创业事迹

优质回答因为创业表现出来的巨大影响力,创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学者们和实业界的企业家们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创业现象、创业群体、创业成果等。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篇一

1994年,杨永刚应征入伍。退役后,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利用从父辈那里学到的种茶制茶技术发展茶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从军人到创业者,杨永刚在发展茶叶产业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18年。几多耕耘,几分收获,随着湄潭茶产业不断壮大,“湄潭翠芽”在国际国内茶博会上28次夺得金奖,这其中12个金奖为杨永刚所创的“银柜茶叶牌湄潭翠芽”获得。

子承父业闯出新天地

杨永刚1997年退役后回到家乡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看着在茶山上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他决定子承父业。通过市场调查,他更是坚定了决心:茶产业是阳光产业,有搞头!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推销茶叶,杨永刚带着样品到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做推广,每到一处,他的茶叶都深受经销商欢迎,纷纷派出订单。心想每年能卖出500余斤茶叶,也是一笔可观收入,让杨永刚觉得经商很容易。但后来,很多经销商在收到货后一改之前态度,找各种理由压价,他只得咬牙亏本出售。这犹如一记“闷棍”打到了杨永刚头上。

然而,挫折并没有打败军人出身的杨永刚,经过认真思索,他决定先到一家茶叶企业里找活干,重新熟悉茶叶行业。通过一年的学习观察,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大茶叶产业,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品牌、基地,否则永远都只能帮别人打工。

说干就干,为了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茶山,杨永刚先后到过洗马乡灯龙山、马山镇清江茶山、余庆县的构皮滩以及凤冈县的一些产茶区,历时几个月跋涉,终于在兴隆镇庙塘村银柜山上找到适合的茶山。

1998年,他拿出所有的积蓄,筹集了6万元资金,在银柜山上承包了50亩茶园,并建立一个简单的茶叶加工厂房,取名银柜山茶场,就这样,杨永刚和父亲在银柜山上扎根下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茶业生涯。

饮水思源带乡亲致富

土生土长的杨永刚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们,“一人富不算富,要让村民们也能尝到致富的甜头。”杨永刚说。

细心的杨永刚发现,每到茶叶收购旺季,附近兰江村的村民们都会走8里路到银柜山卖茶青,十分艰辛。当时银柜山茶场的发展已逐渐稳定,能否在兰江村建茶场的想法在杨永刚脑海中打转。

骨子里喜欢面对挑战的杨永刚在2010年又做了一个决定,将银柜山的基地厂房搬至兰江村双河组,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

起初,呈现在杨永刚眼前的是一片荒地,连路都没有。“这些辛苦和军旅生涯的艰苦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在杨永刚的心里,只要是认定的事,就要“一根筋”做到底。花了一年多时间,杨永刚将荒地开垦成土地,再到栽种上茶苗,300亩的新绿点燃了双河组的希望,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在此处安了家。

紧接着,杨永刚又自掏腰包20万元为双河组修通了5公里的石子路,以前兰江村村民卖茶靠背篼背,路修通了,10吨以内的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2011年,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后,又投资70万元支持杨永刚,将原先3米宽的道路拓宽至4.5米,当地百姓拍手称快。

“真是要感谢‘银柜山’哟,为我们修了路,家家户户还通了电,这几年我们村32户村民们有收入进账,从以前的木房住进了如今的砖房。”兰江村双河组村民夏中文高兴地说,自己靠卖茶收入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挣5万余元。

当过兵的杨永刚是一个工作狂,按他的话来说,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无论刮风下雨,都会隔三差五走走2小时山路去茶场,当兵训练时不慎摔伤的膝盖常常疼痛难忍,也没能阻挡他去茶山的脚步。

凭借着这份不认输的韧劲,杨永刚的茶产业蒸蒸日上。近几年,杨永刚多次开展退伍军人及茶农种植、加工、生产的技术培训。银柜山及湄江镇兰江村共发展茶园近6000亩。带领银柜山片区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和创业之路,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村民如今实现4000多元收入。

知恩图报做好良心茶

杨永刚打趣地说,自己现在“爱茶如命”。

2002年,杨永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银柜”。2004年夏天,杨永刚被评为“2004年海峡两岸名优农产品贸洽会暨中国(福建)国际茶叶博览会”茶王;在第一次以“银柜牌湄潭翠芽”参加全国性茶叶评比大赛中他夺得绿茶类“茶王”称号……多年来,在各种评比大赛中,杨永刚的“银柜牌湄潭翠芽”收获硕果累累。

“怀感恩之心,做良心茶。”杨永刚说,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茶企业和个人种茶都有相当多的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带领当地茶商到省外观摩调研并进行品牌宣传。在省市县科技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银柜山研发了十多项专利,其中有3项属于发明专利……这些都让他有了继续向前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杨永刚正着手打造有机茶。“按照今后市场的需求,我的茶叶要从做名优茶转向中低端茶叶加工,让更多的人品味到‘银柜山’的魅力。”

如今,杨永刚的茶场已经拥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毛峰、金银花茶等十五种茶叶,远销省内外。今年,他的300亩茶场产出1000余斤翠芽,收入达50余万元,加上其他的茶叶品种,预计全年有300万元的总收入。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篇二

金秋时节,站在省道302线剑阁县元山镇毛家坝桥头,让人眼前一亮。这地方距元山场镇仅2公里。一口四周大堤用混凝土浇筑的大鱼塘呈现眼前,池内蓄水清澈见底,塘周垂柳飘拂。尺把长的鱼儿成群结队尽兴游弋,乌黑的脊梁、白花花的鱼鳞肚,不时搅得池水碧波荡漾,让人眼花缭乱。塘西靠山坡一带,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房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忙着装修接待室客房、多功能活动厅、健身房、休闲茶园以及停车场。西面山坡上,一大片园林花木郁郁葱葱,奇花异草隐逸其间,花木丛中鸟语啾啾,花香扑鼻。河道里的污水都得到净化处理,整个场所清爽宜人,空气里透露出甜丝丝的乡土气息。不消说,谁都想走出酷暑季节的“围城”,在这个世外桃源多待一会儿。

笔者获悉,这是剑阁县农业局为加快城乡结合部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支持招商引资在白坝村创建现代观光农业综合项目,投资人就是土生土长在元山镇白坝村的村民韩大宗。

韩大宗40来岁,高中毕业,十七岁参军入伍。经部队的磨练,两年后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毕业后在部队工作。在一次出差中,不幸出车祸因公负伤,左腿落下残疾,后来转回地方创业。这位踌躅满志的年青人,一开始在成都投资房地产开发,悉心打拼近20年,揽到了第一桶金。由于心系家乡,惦记着在农村日渐苍老的父母亲,决定放弃竞争激烈的地产产业,选址元山镇白坝村,创建现代观光农业综合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分期投建。一期投资 1500万元,二期投资500万元,注册资金100万元。到目前,完成一期征地35亩,开挖鱼塘20亩,建设观光农业配套设施2000平方米;完成水、电、路、气、排污、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7月30日前已蓄水养鱼,目前已进入观光游乐深度开发。

韩大宗说:温饱和环保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要同时处理好,才是科学发展;按“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并按照国家环保法律及《禽畜粪便污染物和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确保达标排放,防止疫病传染和蔓延,这是我投资创业的基本原则。今年,他又新征地25亩,着重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业,为观光农业园提供功能配套支撑。

这位身残志坚,一心返乡创业回报社会的年青人,创业期间,好不容易才突破家人的极力反对,获得他们的赞同支持。他父亲说:“儿子,你把这么多钱投到这里,有多少胜算存在银行里,光利息我们一家人都用不完!”而韩大宗毫不动摇,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这个工程项目,现已投入现金300多万元。又有人问他:你投那么多钱,何时才有回报他爽朗地一笑说:“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想把这个项目做好,搞成功,能带动村里的父老乡亲致富,就心满意足了。期间,当地党委政府,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协助他顺利办完了全部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建设,解决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看到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韩大宗信心很足,心里也很踏实。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篇三

我1980年入伍,先后在广州军区某师小车班担任专车司机,在总政某干休所任车队队长,两次荣立三等功。1989年转业,在北京大发公司工作两年,任车队队长,在北京丽都啤酒厂工作5年,担任北京地区销售负责人。在这7年里,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97年底,我创办了北京平谷凯超机动车检测场。企业现有总资产两个多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我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

一、为政府分忧,立志创办私营企业

在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九十年代,企业员工下岗比比皆是,机关干部下海经商的也大有人在,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困扰着政府。我看到深化改革中带来的阵痛,尤其是和自己一样在部队奉献了几年、十几年青春和热血的战友,退伍返乡后工作没有着落,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琢磨着,自己能不能下海经商,创办一个私有企业,既为政府分忧,也为退伍军人就业解难。

我在部队服役十几年,从学车、开车到管车,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车情有独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市场调查,创办一个机动车检测场想法孕育而生。于是,我工作之余奔走在政府部门之间,跑项目、报审批、办手续,政府部门一路绿灯,批准我开办“北京平谷凯超机动车检测场”,“八”字写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资金,我和爱人商量,把家里全部积蓄拿出来,又东凑西借了几万元,1997年底,“北京平谷凯超机动车检测场”终于挂牌上岗了。开张营业时,我就招聘了十几名在部队会开车、会修理、当过教练的退伍军人到我的企业工作。

二、立精图治,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随着业绩不断攀升,信誉不断提高,我的想法也越来越大,我想真正要使私有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机动车检测,日检测能力达600辆,拥有10吨全自动安检线一条、6吨全自动安检线一条、全自动摩托车检测线一条、自动大柴、小柴工况和汽油检测线10条。20xx年3月,检测场顺利通过了iso9001-20xx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认证书。同时,以检测为龙头,拓展企业内容和服务项目,相继成立了北京佳艺汽车修理厂、交通队违章车辆停车场、保险代理公司、司机体检中心、车辆尾气检测中心和北京柒粮液寅午宝酒业有限公司等7个下属企业,企业总资产达两个多亿,累计纳税20xx多万元。企业先后多次被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分别评为“守信企业”、全国“诚信企业”、银行系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企业,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我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20xx年我还被评为“全国诚信企业家”、“守信先进个人”。

我在创办企业的历程中深刻认识到优秀企业、诚信企业,取决于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取决员工形象,员工形象就是员工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服务态度等各方面的总和。为此,我注意用部队的过硬作风、优良品德、敬业精神影响企业,带动员工。在企业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格执法、优质服务”学习教育活动。在退伍军人中开展了“退伍不褪色”、“岗变志不变”、“适应社会、服务人民”教育活动,还吸收发展了36名同志入党。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下了良好思想基础。

三、企业发展,不忘回报社会和军营

我常说:“企业发展了,我们不忘党的政策英明,不忘部队的培养,不忘对社会的奉献。”1997年以来,我的企业先后帮助安排复员转业军人、下岗职工400多人,其中复转军人186人,下岗职工115人,待业青年68人,农民工31人。

我和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退伍20年了,但时刻牢记部队的培养,不忘为退伍军人排忧解难。我在企业招工时都是优先考虑复转军人,对其中家庭困难多、困难大的,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河南籍退伍战士余本昌,刚来企业时劲头很足,时间一长思想便开始不够稳定,细心的我看到他的变化,便与他促膝谈心,了解到他家的实际困难后,一方面从思想上帮助他,鼓励积极工作,另一方面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为他解决住房。后来,余本昌不仅年年被评为“优秀员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谈到我的战友情,员工们都知道我“千里迢迢请连长”的故事。在20xx年10月,我和四川籍退伍战士李树杰交谈时,得知自己的老连长雷发喜86年转业后创办的企业已倒闭多年,负债不少,且工作没有着落,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于是我专程赶往江西丰城市把老连长请来安排到北京平谷凯超机动车检测场工作,为了使老连长安心工作,顺心生活,又将他爱人和儿子一同从江西接到北京。我对老连长一家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不仅感动了老连长,也感动了江西省有关领导,称赞我是复员军人的典范。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创业回乡投资成功案例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花果知识其他栏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scb.com/chuangye/63595.html

作者: 花果知识

花果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会电焊怎么创业
自主创业有哪些项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